觀《親愛的》有感
分類:
豫中文化
作者:郭一燊
發布時間:2025-04-25
《親愛的》用手術刀般的精準,剖開了拐賣兒童案中被撕裂的家庭傷口,讓觀眾在淚水中看見法律與人性的復雜博弈。當田文軍在派出所嘶吼著“我連自己的孩子都找不到,算什么爸爸”時,鏡頭對準的不僅是一個父親的絕望,更是整個社會在兒童保護鏈條上的裂痕。?
影片最震撼的場景,是李紅琴在法庭上顫抖著說“我只是想給孩子一個家”。這個收養了被拐兒童的農村婦女,既是受害者又是施害者的矛盾身份,成為法律與人情的交鋒現場。她的無知與執著,讓觀眾不得不正視《收養法》在基層執行中的認知鴻溝——當善意觸碰法律紅線,當母愛被拐賣鏈條扭曲,法律該如何在懲戒與救贖間找到平衡點?正如片尾字幕提及的“每年失蹤兒童超20萬”,影片用個體悲劇折射出制度性保護的必要性:建立更完善的失蹤兒童預警機制、加重對買方市場的法律懲處、普及合法收養程序,這些才是阻止更多“李紅琴”悲劇的根本。?
影片的高明之處,在于沒有停留在道德批判,而是展現法律程序的冰冷與溫度。從DNA比對到全國打拐數據庫,從刑事偵查到民事訴訟,每個細節都在科普打拐工作的系統性。法庭戲中法官反復強調“收買被拐賣兒童同樣構成犯罪”,直接呼應了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》第二百四十一條的修訂意義——只有斬斷買方市場的利益鏈,才能從源頭遏制拐賣犯罪。片尾真實打拐案例的照片墻,讓藝術虛構回歸現實關懷,提醒觀眾:每一個數字背后,都是像田文軍、魯曉娟一樣在深淵里掙扎的家庭。?
《親愛的》不是傳統意義上的“普法片”,卻比任何法條都更直觀地詮釋了法律的終極目的——保護那些在苦難中依然相信愛的人。當銀幕亮起,觀眾記住的不僅是淚水,更是一種責任:對人販子的零容忍、對失蹤兒童的及時關注、對法律程序的主動了解。這或許就是電影的力量:讓個體的疼痛成為社會進步的叩門聲,讓每一份愛都能在法治的陽光下找到歸途。
上一頁:
下一頁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