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法為盾,守護正義 —觀《第二十條》有感
分類:
豫中文化
作者:郭一燊
發布時間:2025-04-25
周末,閑暇之余,我觀看了一部以刑法中“正當防衛”條款為切入點的電影-《第二十條》。這部影片以現實主義筆觸撕開法律與人性交織的復雜圖景,在法理與情理的碰撞中,為觀眾呈現了一場關于公平正義的深刻思辨。影片通過檢察官韓明的視角,將校園霸凌、見義勇為反殺、殘障人士被虐等案件交織成網,看似荒誕的情節背后,是“正當防衛”條款在現實執行中的重重困境。
電影最震撼的,是對“法不能向不法讓步”原則的具象化呈現。王永強為保護妻子反抗村霸卻被判“故意傷害”,公交司機張貴生見義勇為反成被告,這些案例直指司法實踐中長期存在的“唯結果論”傾向。正如最高檢發布的《指導意見》所言,正當防衛的認定需立足防衛人當時的緊迫情境,而非事后以“理性人”標準苛求。影片中韓明逐幀分析監控視頻的細節,正是對這種機械司法的辛辣諷刺—當法律淪為冰冷的條文堆砌,正義便成了可望不可及的海市蜃樓。
影片更深層的價值,在于喚醒公眾對法律溫度的期待。當韓明的兒子因制止校園霸凌被要求道歉,當郝秀萍拒絕接受司法救助縱身一躍,這些情節刺痛的不僅是銀幕前的觀眾,更是整個社會的法治神經。現實中,昆山反殺案、于歡案等典型案例的改判,印證了電影中“沉睡的第二十條”正在被喚醒。正如最高檢所言,正當防衛制度的激活,需要司法人員“善于統籌法理情的有機統一”,在維護法律權威的同時,守護住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樸素信仰。
《第二十條》不是簡單的普法宣傳片,而是一部叩擊靈魂的法治啟示錄。它提醒我們,法律的生命力不僅在于條文的嚴謹,更在于司法者的擔當與溫度。當“法不能向不法讓步”從口號變為現實,當每個案件都能經得起天理人情的檢驗,法治社會的理想才能真正照進現實。這部電影的價值,或許就在于它讓我們看到:在法理與情理的裂縫中,總有人在負重前行,為正義而戰。
下一頁: